“十五五”期间,山东省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发展的初步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山东工作“走在前、挑大梁”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测绘地理信息“两支撑、两服务”工作定位,以转型升级为主题,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数据为王、应用为本、创新为要、安全为基”,以创建实景三维中国先行区为引擎,全面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提升对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主要目标是打造五大体系:一是打造全域全时、多源多态的数据资源体系,二是打造创新驱动、智能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打造场景驱动、智慧高效的应用服务体系,四是打造绿色新质、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体系,五是打造守牢底线、有序开放的安全监管体系。
要推动数据产品体系全面向实体化和三维化转型升级,推动数据获取模式由单一的自主生产向“自主生产+众源融合汇聚”相结合的方式转型升级。重点包括:
加强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基准是测绘的立业之本。下一步,我们要统筹推进大地、高程、重力、深度基准体系建设,打造四网融合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构建全省高精度导航与位置服务“一张网”,实现基础性大地基准服务和应用性导航位置服务相结合,大幅提升基准站服务效能。
加强多源遥感数据资源体系建设。统筹国产公益和商业卫星资源,在已实现全省优于2米卫星影像月度覆盖、0.5米卫星影像季度覆盖、0.2米航空影像每3年覆盖一遍的基础上,按需进一步提升更新效能。
加强水下地形数据资源获取。按需完成省管重点海域1∶1万海底地形数据和底质数据获取,开展重要通道高精度实景三维数据获取,开展黄河口国家公园空间地理信息资源获取及动态更新。
加强众源数据的融合汇聚治理。众源数据融合主要包含3个层次:第一,各部门间地理空间数据横向联通。与山东省大数据局联合印发了《山东省地理空间数据管理办法》,召开了全省地理空间数据汇聚应用专题会。下一步我们将着手开展首批1 0个厅局的众源数据汇聚治理专项行动,构建全省统一的政务地理空间数据汇聚融合机制。第二,省市县地理空间数据的纵向贯通。持续深化“一盘棋”工作格局,按照《山东省基础地理实体数据库省市县协同更新管理暂行办法》,全省“共建一个库、共享一个库、一个地理实体只测一次”,同时推动市县落实《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全域数字转型的实施意见》,打造统一基底,强化市县层面数据要素的汇聚融合。第三,面向公众,利用无人机、互联网、自动驾驶、物联感知等信息途径获取的多源数据,以及利用地图有奖纠错、网格定向更新、无人机派单众包等更新方式开展数据更新。随着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我们已从传统的“天空地”专业测绘发展到“人人都是传感器”的泛在测绘时代,以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手机、无人机等移动终端为数据源的众源测绘模式,可大幅降低测绘成本,提升地图更新频率,让地图“可用、能用、好用”。
融合各类数据打造陆海岛、水上下、地上下、二三维、动静态融合一体的权威的空间数据实景三维数据库。数据覆盖范围由单一地表单元拓展至地下空间、水下空间和低空空间,数据精细程度包含地形级、城市级和部件级,数据类型涵盖各类场景、实体、专题。
要打造智能化测绘技术体系,需着重提升3个能力:智能化位置服务能力、智能化感知认知能力和智能化数据处理分析能力。
智能化位置服务能力。探索导航站点与水文、验潮等其他行业台站融合并置,实现多元化协同服务。建设全省统一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综合服务平台,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据分析服务智能化。在安全可控的基础上,依托PNTRC(定位、导航、授时、遥感、通信服务)技术拓展应用服务场景。
智能化感知认知能力。开展时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时空知识图谱、空间关系、动态服务计算等模型方法,实现海量二三维数据的高效集成管理、共享应用和即时响应的时空计算。依托时序化“空天地海网”空间数据资源和各类专题数据,构建多粒度、多载荷、多场景地物类型的千万级遥感智能解译样本库、光谱库,结合不断优化迭代的人工智能技术,构建遥感解译专业级大模型,推动遥感与业务数据融合应用,实现变化信息智能感知和智能发现。
智能化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加强与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对接,推动通导遥一体化和星地智能化处理关键技术落地应用。优化遥感影像自动化生产和服务技术流程,实现小时级共享服务。采用二三维一体化设计和大数据调度模式,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基础测绘数据生产线,贯通数据生产与应用两端,加强国产智能化测绘装备应用,形成快速、高效、自动化的数据智能处理能力。
初步建设思路是: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构建3个时空基础设施——时空数据基础设施、时空计算基础设施和时空服务基础设施,以实景三维山东为统一基底,丰富完善全省时空地理信息资源,规范建立全省地理实体空间身份编码,推进部门政务空间地理数据汇聚融合,构建各类空间信息“落图、赋码、图谱”数据治理体系,形成全融合的时空数据库。构建时空计算引擎和时空AI(人工智能)推理引擎,研发各类时空分析算子、专业分析模型、遥感AI解译模型,对外提供各类云服务,充分释放各类数据价值。
关于各类数据的融合,要重点引用两项关键技术——地理实体编码和地理网格剖分技术。
“码”就像身份证一样,是建立时空数据逻辑关系、实现数据融合的关键。依托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国家试点,山东实施了“码上赋能工程”,实现基础地理实体与自然资源业务和数据的多码融合关联,贯通自然资源全流程业务链条,实现一码贯通管理。相关经验被自然资源部推广。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探索MA(中国计量认证)标识体系下地理实体MA码纽带作用,在机制、数据、平台、应用4个方面协同发力,研究“一码贯通”机制,开展“一码贯通”数据治理,研制“一码贯通”能力组件,开展业务系统“码上赋能”优化提升,构建“一码贯通”示范场景,实现自然资源业务全链条贯通和自然资源“一码贯通”管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自然资源管理新机制、新方法,同时促进自然资源数字化管理水平提升。
此外,通过地理网格剖分技术建立精细网格单元,作为山东省地理空间数据承载体,将各部门各领域数据形成一个统一的空间数据网格标识编码,并在新技术和地球剖分网格强大的算力能力加持下实现自动汇聚,再基于网格化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与应用,根据不同的部门提供不同的数据并促进数据共享。
关于新质生产力,低空经济这两年相当火。山东省高度重视低空经济发展,出台产业发展规划和无人机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编制了《山东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支撑低空经济发展也是测绘地理信息深度融入和服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重要内容,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我们正在积极与交通等相关部门对接,着力打造1个底座,构建1个体系,形成1套标准。
1个底座——全省低空数字底座。汇聚全域空间地理数据、通信导航监测数据、气象数据、管制和适飞空域,以及高大建筑物、高压线等障碍物数据,Bsport体育登录形成全省低空数字底座。
1个体系——国土空间低空空域规划编制技术体系。基于实景三维数字底座建立低空空域分级评价模型,研究低空空域规划编制内容、技术路线和实现方法,形成国土空间低空空域规划编制技术体系。
1套标准——一套涵盖低空无人机飞行、低空航路规划设计、低空实体分类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2024年7月,山东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政府研究室、省大数据局开展专题调研,编制了《积极推动公共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恰逢其势——以激活地理空间数据市场价值为例》调研报告,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9位省领导对报告做出批示。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从3个方面开展工作,着力打造地理空间数据流通交易“山东模式”。
一是开展地理空间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按照省政府部署,省自然资源厅和省大数据局联合开展地理空间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工作,编制地理空间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实施方案,探索建立地理空间数据流通利用制度体系和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体制机制。目前,平台已登记上架产品340余项,参与地理空间数据流通交易单位50余家,并拟于近期举行试点启动仪式。
二是建设全国首家行业性地理空间公共数据运营服务平台。优化制定平台运营管理配套规则办法,引导相关单位注册登记,上架数据产品,具备数据产品流通利用条件。
三是培育地理空间数据流通生态。吸纳地理信息行业单位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加盟,成立地理空间数据开发利用联盟,并适时召开联盟成立大会。吸纳地理信息、法律、金融、财政、安全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组建地理空间数据要素专家库,为地理空间数据流通交易提供智力支持。
加强国家版图意识教育。山东省建立了国家版图意识教育和地图市场监管联席会议制度,下一步将充分发挥联席会议作用,进一步扩大联席“朋友圈”,形成齐抓共管的地图监管工作格局。
加强数据安全监管。依法依规开展测绘地理信息保密技术处理,推动数字水印、安全控制、国产密码、区块链等安全技术与测绘地理信息保密处理技术深度融合与广泛应用,深化安全监管平台建设,对数据安全事件及时预警。
推动数据安全应用。探索基础测绘生产与公众版测绘成果加工一体化组织模式,每年发布一版公众版测绘成果,实现95%用户使用公众版测绘成果。
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山东将在自然资源部的坚强领导下,在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升级的新征程上,在实景三维中国先行区建设中“走在前,挑大梁”,创造山东经验,贡献山东力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