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陆域面积达15.81万平方千米。这里河湖众多,河流分属黄、淮、海三大流域及半岛独流入海水系,干流长度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552条,湖泊总面积为1494平方千米。
近年来,山东省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推进美丽河湖保护建设,目前已有淄博马踏湖、日照水库、泰安东平湖、青岛李村河、黄河(东营市段)5个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总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淄博马踏湖在生态环境部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评选中荣膺榜首。2023年,全国首届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研讨会在山东省淄博市召开。山东省开展美丽河湖保护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为深入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美丽河湖保护建设提供了“山东样板”。
美丽河湖是美丽中国在水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山东省从顶层设计入手,系统谋划、梯次推进美丽河湖保护建设,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从以污染治理为主,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流域要素协同治理、统筹推进转变。
2023年8月,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印发了《山东省美丽河湖保护建设与管理工作方案(试行)》。该方案按照“创建什么样的美丽河湖—创建多少美丽河湖—如何创建美丽河湖—如何进行成效评估—怎样进行典型示范”的思路,围绕“保护—建设—管理”全链条,全面构建山东省美丽河湖保护、建设与管理的总体框架。
山东省提出按照“示范一批、引领一批、全面建成”三个五年的阶段部署,开展美丽河湖保护和建设,即到2025年,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的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到2030年,美丽河湖建成比例力争达到60%左右;到2035年,全省具备条件的河湖基本建成“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风貌。
为科学评价美丽河湖保护、建设及管理成效,山东省参考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参考指标(试行)》,结合本省实际,制定了《山东省美丽河湖评价指标体系》,共设置了3级20项评价指标。一级指标下设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亲民性、水文化、水经济6项内容,进一步细分为11项二级指标和20项三级指标。其中,9个指标为“必选”指标,是美丽河湖保护、建设与管理的基本要求;11个指标为“可选”指标,为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开展特色工作提供空间。山东将生态环境部指标体系中的“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三水统筹”,拓展为“水丰河畅、水质优良、生物多样、人水和谐、水兴惠民”的“五水共建”,强化指标的“亲民性”,提升与水文化、水经济的“融合度”。同时,配套制定了《山东省美丽河湖评价指标赋分计算方法》,明确各项指标的指标解释、赋分方法和数据来源,确保指标可计算、可评估。
为指导各市有目标、有方向地开展美丽河湖保护建设,山东省围绕“五水共建”目标,明确了水资源保障、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亲民性提升、水文化水经济协同发展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同时,建立健全动态管理和长效管护机制,省级定期复核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对存在突出问题的案例实施退出机制,巩固提升美丽河湖保护和建设成效,高标准打造美丽河湖精品典范。
山东省立足河湖的功能定位、禀赋条件和实际特点,将其细化为“河流、湖泊(湿地)、水库”三种类型,指导各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美丽河湖保护建设,探索形成了“千姿百态、各美其美”的实践路径。
河流型美丽河湖的建设,注重保持水质优良、维护水生生物的良好生存环境,并力求满足群众的亲水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体验感”。例如,东营市通过对黄河(东营市段)开展滩区治理与生态修复,水环境质量稳定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黄河利津水文站、丁字路口国控断面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鸟类种类由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3种,这里也被誉为“鸟类国际机场”。近年来,国家濒危二级野生水生保护动物江豚成群出现在黄河入海口。青岛市还对李村河实施全流域综合整治,探索再生水循环利用,实现从城市“黑臭水体”到“美丽河湖”的蜕变。李村河入海口国控断面水质由劣V类提升为Ⅲ类,通过再生水补“源”,全流域补水能力提升至34.6万吨/天,河岸周边四季流水潺潺,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网红打卡地。
湖泊(湿地)型美丽河湖的建设,要求湖泊(湿地)保持或扩大水面面积、维持良好营养状态、丰富生物多样性,并充分挖掘文化旅游价值,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淄博市通过实施马踏湖“治保用”全流域综合治理,使湖泊蓄水能力从300万方增加到2500万方,恢复了河流历史风貌和广阔水面,湖体水质稳定在Ⅲ类。治理不仅改善了水质,还推动了水景观与城市景观、传统地域文化的融合。马踏湖湿地国家公园自2022年6月开放以来,景区收入约520万元,带动周边餐饮业收入4000余万,同时带动芦苇、莲藕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年增收2100余万元。泰安市通过开展东平湖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使湖区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Ⅲ类,呈中营养状态,鱼类和底栖生物种类较2009年分别增加63%和39%。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在东平湖区稳定越冬并成功繁殖,东平县旅游综合收入由2004年的0.31亿元增加到目前的43.5亿元,湖区群众吃上了“生态饭”、端上了“金饭碗”。
水库型美丽河湖建设,强调水量充沛、满足水功能区划目标要求,依托周边特色资源发展水经济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日照水库在保障饮用水源功能的同时,引入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模式),依托生态优势适度发展生态渔业、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反哺”环库周边群众脱贫致富,当地人均年增收5万元以上,库区全年用工超过10万人次,为周边农民创收600万元,走出了一条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40%左右;到2035年,“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基本建成。在生态环境部印发《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清单》中,山东省共有125个河湖纳入其中,包括117条河流和8个湖库,美丽河湖保护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为激励各市加快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山东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工具包”,多措并举调动地方积极性。2023年9月,山东省启动了第一批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征集筛选活动,经过形式审查、专家评议、现场核查、公众投票、网上公示等严格程序,筛选出济南市小清河等12个优秀案例。这些案例各具特色、各有侧重,契合“水丰河畅、水质优良、生物多样、人水和谐、水兴惠民”的建设目标,Bsport体育官网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受到《经济日报》《中国环境报》、山东省电视台等媒体广泛报道,引发社会关注。2024年6月,山东省启动第二批案例征集筛选,案例名单拟于近期公布。
同时,山东省完善了美丽河湖保护建设的资金激励措施,对成功创建生态环境部和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的地市,在资金分配和年底考核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目前,对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的4个市,均给予了1000万元资金奖励,并在省对市高质量发展成效考核中予以加分;对成功入选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的11个市,在分配中央资金时给予了倾斜。
下一步,山东省将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以美丽河湖保护建设为契机,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以最高标准和最严措施守护好“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争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为全国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提供“山东样板”。
本文来源于《世界环境》2025.01期封面故事栏目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原标题:《封面故事 山东:加强美丽河湖“保护—建设—管理”全链条管理,打造美丽河湖建设“山东样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