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刊是什么样子?是谁具体负责会刊的?又是哪个印刷厂加班加点印刷会刊的?透过会议会刊,在明晰每天会议的主题内容的同时,还能通过会刊上的内容,知道一些鲜为人知的秘闻往事。
从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怀仁堂隆重开幕,到10月1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总共11天。在这11天会议中,每天出版一期会刊。10月9日下午3时在勤政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第二天,即10月1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闻处编印了第12期会刊。至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闻处总共编发12期会刊。
宦乡,字鑫毅,笔名范慧、范承祥,1909年生于遵义老城。幼年就读于武汉、上海。1932年上海交通大学肄业后,赴英国留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回国后,考入宜昌海关。宦乡工文,善言谈交际,办事精明干练,富有正义感。
全国性抗战爆发后,Bsport体育网址他前往江西第三战区政治部。次年到《前线日报》社,他以其广博学识和对时局的精辟见解,得到长官顾祝同的信任,很快就晋升为副社长兼总编辑,从此报纸面目一新,发行量很快由7000份猛增至2万余份。
宦乡始终坚持抗日、团结、进步的主张,撰写了大量宣传抗日和分析国内外军事、政治、经济形势的社论和专论。“皖南事变”后,他受地下党的托付,Bsport体育网址以他特殊的社会关系和合法身份,营救了冯雪峰、王闻识等一批人和进步人士,并安排部分人士到报社担任要职。同时他还采取多种办法,增辟栏目,刊登进步作家作品,针砭时弊,宣传抗日救亡主张,由此《前线日报》声名鹊起,广为人知。
但他的此举,也遭到特务的嫉恨,想由他人替换。但终因宦乡的学识渊博、精通英语、善于外交而让无从下手。
抗战胜利后,因宦乡反对内战,主张和平、民主建国,受到特务监视。他预感到危险,机智地前往上海。到上海后,他应聘担任上海《文汇报》副主笔,同时为《文萃》《周报》等进步刊物撰稿,反对反动派发动内战,呼吁和平与民主。一时间,《文汇报》成为统治区反映人民呼声的重要喉舌,但此举又受到了反动派的仇视。
1947年5月,《文汇报》被上海警备司令部勒令停刊,宦乡也受到威胁和利诱。当局要拿出一笔钱让他出国,但遭到宦乡的愤然拒绝,他仍做自由撰稿人,继续战斗。通过两年多的斗争实践,加深了宦乡对反动派本质的认识,看清了美国以军调处为掩护,支持打内战的真面目,宦乡遂由一名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名战士,1948年6月加入中国。
1949年2月,宦乡取道香港,与郭沫若、李济深、梅兰芳等56人来到东北解放区。天津解放后,《大公报》改组为《进步日报》,宦乡一度任主笔。不久,前往北平参与新政协会议的筹备工作。在新政协筹备期间任筹备会新闻处负责人。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期间,他仍担任新闻处办公室负责人,统筹各新闻媒体和摄影等大会报道工作。
在新政协筹备会上,宦乡还担任负责起草《共同纲领》草案小组的秘书。这个小组的组长是周恩来,副组长是许德珩。周恩来在第三组成立会议上说:“起草的第二稿已不适用,必须根据新的形势的需要重新起草。”会议一致决定委托方面再次草拟初稿。
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宦乡担当起执笔起草《共同纲领》初稿的重任。宦乡以深厚的学养为基础,根据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和的《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及《论人民民主专政》等重要论述,吸收了前两次草案中的正确部分;同时广泛征询了众多的党内外专家、学者和各方面代表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后,进行综合概括,最后执笔起草。前后大约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写成了《新民主主义共同纲领草案》的初稿。
关于宦乡在新政协筹备期间的工作成绩,在《宦乡文集》出版时给予这样的记述:为开展党的统一战线,为人民政协的筹备和创建,特别是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勇挑重担,执笔起草了《共同纲领》草案初稿,贡献卓著。不仅如此,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期间担任筹备处副秘书长兼新闻处长的宦乡,还主抓了一天一期的会刊工作。
12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刊》的首页基本一致,也可以说从一开始编发就确定了一个基本格式,即沿袭当时的阅读习惯,采用竖排从右至左繁体字,其会刊主题是黑底白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刊。在会刊两字下面是横排第几期,再竖排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闻处编印、具体时间。在最下面特别加线分隔印有八字以提醒:会内刊物请勿外传。
1949年9月21日的第一期会刊上,刊有毛主席开幕词和、宋庆龄、何香凝、张澜的讲线日第二期会刊上开篇第一句话是:中国人民所渴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盛典——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已于昨日下午七时在北平开幕。会刊和新华社通稿及《人民日报》等媒体都在头版头条显著位置进行了这一盛会的报道,都用了“开国盛典”这个精彩的概括词汇,并将这一词汇从北平传向全国,这也是“开国盛典”在建国初期广泛传布开来的缘由。在第二期会刊上刊登有主席团第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委员名单、第二次大会程序,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议事规则。从第二期开始,刊登来自四面八方的贺电。首次刊登的7条贺电,第一条是8月6日中国人民第四十三军全体指战员给新政协筹备会的贺电,第二条是“第四野战军、华中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罗荣桓、邓子恢率全体指战员同贺”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转大会主席团全体代表的贺电。这也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收到的最早的贺电。
9月23日会刊第三期,简述大会第二天的基本情况,告知第三天大会程序。刊登大会致中国革命委员会杨杰将军家属唁电。刊发各单位代表的发言,刊登会刊第二期勘误表。这个勘误表,反映出会刊编发的责任,更是对人民政协会议的敬重。些许勘误,及时更正,以免讹传。
9月24日第四期,首次刊登北平市民欢欣庆祝人民政协情形;刊发各单位代表主要发言,刊登会刊第二期第七页有两处错识(特为更正)。刊登第四天大会程序,刊登以收到先后为序的贺电(第8条至41条)。
9月25日第五期会刊,在第二页刊登工人代表献旗祝辞;各单位代表发言;第五天大会程序;第三、四期勘误表;刊登中国革命委员会致大会复电。刊登农民代表李秀贞发言要点,刊登贺电(第42条至86条)。
9月26日第六期会刊,首页刊登毛主席绣像。绣像下方刊登“今日晚会节目”。在这一天的会刊上,刊登了各单位代表主要发言,北平市民主妇联筹备委员会向人民政协大会及毛主席、朱总司令献词,内蒙古代表献辞。这一天的会刊,还首次刊登了大会上的8张照片。
9月27日第七期会刊,首页是复选第三十二号图(红地黄星)国旗图案,刊登《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报告,刊登第六天大会程序、各单位代表主要发言、昨日休会时各整理委员会分别举行会议情况。刊登以收到先后为序贺电(第87条至117条),刊登4个决议案草案。
9月28日第八期会刊,刊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案情况,刊登新华社的国际贺电(九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刊登龙云将军致大会电、刊登宗教界代表刘良模自请改任候补代表(由马坚任正式代表)。刊登华侨献花献旗致词和照片。刊登华大三部《人民胜利万岁》歌舞表演照片,刊登贺电(第118条至177条)。
9月29日第九期会刊首页,刊登第七天会议议程,首页下部有新华门照片。这一天,大会休会,这一天的会刊,刊有各单位及共同纲领(草案)整理委员会下午分别举行的会议,讨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刊登中华人民共和国庆祝大会筹委会成立。刊登贺电(第178条至253条)。
9月30日第十期会刊,首页刊登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口号30条。
10月1日第十一期会刊首页是《大会胜利闭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刊登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人名单,刊登第八天大会的经过;新疆获得和平解放,人民政协新疆代表致谢毛主席、朱总司令;闭幕词;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程序;宣言修正;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电慰人民;毛主席和六位副主席及大会闭幕式照片;贺电(第254条至313条)。在这一期会刊最后,新闻处会刊编辑部的一个关于贺电的说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业已胜利闭幕。我们已把九月三十日前所收到的贺电在本刊完全发表。凡有递达较迟的,当汇集移送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妥为处理。
10月1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闻处编印第十二期会刊,这也是最后一期会刊。这期会刊,首页刊登全国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情况。刊登贺电(第314至339条),刊登贺幛、锦旗(以收到先后为序),共88个单位。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闻处会刊编辑科编发的会刊,以其具有特殊重要的时效,与大会同步进行,让与会者清晰明了知道当天会议议程、会议内容等诸多信息,作为当时的会内刊物,如今早已是极为珍贵的开国文献,也是最名副其实的“开国第一刊”。
在上文中,我们介绍会刊第六期首页刊登大幅毛主席绣像。在这一绣像上有制作者的名字:上海第一针艺厂职工:石金虎设计,刘佩珍绒绣。这幅绣像是怎么从上海到北平,又是怎么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处选中并被印在会刊上的?
1948年,统治下的上海处在黎明前的黑暗时期。上海的广大市民急切地盼着解放。我当时住在静安区的茂名南路上,和爱人绒绣艺术家刘佩珍一起从事工艺美术工作,家中常有地下党的同志往来。我想,我能做些什么来迎接的到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呢?就在这时,上海地下党组织找到我,建议我和爱人绣制一幅大型的毛主席绒绣像,献给毛主席。30岁的我,接到这个任务真是又高兴又激动。当时的上海正处在之中,环境非常险恶,敌人在进行着垂死前的挣扎,他们到处抓人,此事一旦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紧张而神圣的工作开始了。首先必须要有一张主席的照片,但在当时的上海根本不可能看到。于是,上海地下党组织秘密地从解放区将照片送到上海。我接到相片后激动得好几个晚上都睡不好觉。想着一定要倾尽全力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绣像由我设计,高约2米,宽1.4米,需用二三百种色彩的绒线,我爱人和她的五个姐妹用纤细的手指在麻布上一针一针地绣,每一平方英寸要绣100针,整幅画面要绣几百万针才能完成。姐妹们在灯光下,熬红了眼睛,坐酸了腰背,但是谁也没有叫苦叫累,她们的心中有着一座光明的灯塔,一种神圣的信仰的力量鼓舞着她们,前后花了10个月时间,完成了这一工程。
制作绣像的工作是在家中秘密进行的,普通的朋友我都避开,暂不交往,以免透漏风声。我家附近就住着一个反动头目,我更加留意,随时提防泄密。能进我家门的只有当时美术家协会的地下党同志。就这样,在每天的提心吊胆和兴奋与激动中,我们终于完成了这项艰巨而光荣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响了,我们捧着这幅巨大的毛主席绣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文艺界地下党的同志都来到我家,他们向我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在我家中召开了座谈会。根据大家的意见,我们对绣像又作了好几次修改,准备请陈毅市长过目。没多久,开来一辆汽车专程来接我,陈毅市长在办公室亲切地接见了我,说绣像很好,他建议以我们的名义,代表上海人民送到北京,将绣像作为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大会和毛主席的献礼。
绣像由当时的《解放日报》负责人恽逸群同志直接送到北京,我同时写了一封给毛主席的信,表达了我们全家对党、对新中国和毛主席的热爱。
当时在解放区,流传的多是毛主席头戴八角帽的照片或画像。但这幅绒绣像是毛主席的双耳正面像,与1963年毛主席第4张标准像“极相似”,所以会刊发到代表手上时,一下子就引发了巨大反响,成为1949年人民政协会刊上的最大亮点。
关于会刊的编印与展现的内容,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也还有一些至今未解或没见档案记录的人和事。
宦乡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副秘书长兼新闻处处长。但当时的新闻处有多少人?都有谁?会刊编辑科有几个人?这些,我们从目前已公开的档案上没有看到,由此,这个“会刊编辑科人员”的人数,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会刊是由中南印刷厂排版印刷的。这个印刷厂原先是印《北平新报》的。《北平新报》原是一家反动报纸,北平解放后,北平市委报请中央,经中央同意,停止了《北平新报》的编印。在新政协筹备时,原《北平新报》的印刷设备等划归新政协筹备庶务处,庶务处周子健处长派人接管这个印刷厂,并经中央同意,命名为中南印刷厂。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时,这个印刷厂承担了印刷会刊的任务。
中南印刷厂是一个很小的印刷厂,当时只有5台印刷机,39名工人,铸字车间只有1个领班和2个见习生,装订车间也只有2个技工。虽然人少,但大家工作热情极高,厂长吴永英每天吃住在印刷厂,他们几乎都是连轴转,高效高质地完成印装任务。印到第八期时,因会刊内容的增多,装订真的赶不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才将印好的会刊送到新北平印刷厂去装订。虽如此,这个印刷厂的全体职工都是为人民政协会刊作贡献的人,他们是“开国第一刊”的印装人,是新中国开国的无名英雄。
在会刊上,还有一些“花絮”。在“开国盛典”第五天,即第五期全会刊上,刊登北平市民主妇联筹备委员会和内蒙古人民代表团在会议中向毛主席、朱总司令及全体代表献花致敬:市妇联4个女同志带着北海幼儿园的6个儿童,将3个大花篮献给了人民领袖和全体代表;这6个小儿郎成为开国盛典年龄最小的“大人物”。
在9月28日的会刊上,以图文诗的形式,刊登北京、天津全体青年向毛主席、朱总司令献花、献旗,在其仪式上,清华大学女学生汤纪敏向大会、向毛主席献上了“开国盛典”第一首诗篇。献花、献诗是由清华大学团委负责的,是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定都北平改称北京后,进行的首次献花献诗。清华大学团委负责人邵敏带着优秀女生汤纪敏,向和蒋南翔报道。在几名选手中,最终确定由汤纪敏向大会、毛主席献诗。
少年儿童们献上鲜花后,整齐地分站在讲台两边。工作人员把我引到台中央,我向敬爱的领袖们深深鞠了一躬,一种庄严、崇敬的心情反倒使我逐渐平静下来了。我转身走到讲桌前,面向台下几百名大会代表,把诗卷徐徐展开。台下一片宁静,我的心已全神贯注到热情洋溢的诗句上:
在世界的东方新中国诞生了!它,光芒四射腾起欢呼的热潮。像太阳,从波浪汹涌的海面升起;像火山,从底层爆发,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无数革命先烈底遗业,在的年代完成了!我们年青的一代,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忠诚、坚定、勇敢、勤劳;要用我们的双手,建设我们的工厂,建设我们的农庄,建设我们的学校,建设我们的国防;要用我们无比的热诚,创造更美满的将来!创造光辉灿烂的新中国!走在创造者的前列。我们跟着你,跟着你走向永远的胜利!
在长时间的掌声中,我将诗卷卷起,回身转向身后的领导人,再次深深地鞠躬。此时只见毛主席迈了几步向我走来,我双手捧起诗卷递给他。他接过诗卷后,伸出巨大的手与我紧紧相握。我抬头望着他,在两代人的握手中,我似乎感受到了一种无言的嘱托,心中不由升起一种庄严的使命感。我不自主地紧捏了一下握着的手,默默地在心中宣誓:“我们将不负先辈们的期望,热爱新中国,用我们的生命来保卫她,建设她!”我再一次鞠躬后,走下主席台。整个献花献诗队伍在掌声和军乐声中退出了会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刊是一部珍贵的历史典籍,它见证了过去,照亮了现在,也指引着未来。
(本文作者朱彦系西北政法大学教授、闫树军系北京古都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